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众版 - 健康园地 - 健康科普 - 正文

结核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处理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需要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不间断用药半年以上,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而影响结核病的防治。要全面了解并注意观察结核病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使病人能够坚持完成治疗,避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一、为什么结核病治疗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结核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可分为药物方面原因和机体方面原因。

(一)药物方面原因1.药理作用

抗结核药物使用中,由于其药理作用,可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异烟肼引起的肝损害与异烟肼肝内乙酰化的代谢产物乙酰肼有关,肝脏损害多见于快代谢型者,报告发生率约为10%~20%,乙酰肼是异烟肼代谢的必然产物,所以可能产生的肝损害是抗结核药物固有的本质。当合用利福平时,因两药均为肝细胞色素P450的酶诱导剂,通过诱导微粒体的作用,增加了乙酰肼的产生,从而增加了异烟肼对肝脏的作用。异烟肼引起的神经系统毒性是异烟肼与维生素B6竞争同一酶系或两者结合从尿排泄增多,导致维生素B6缺乏引起周围神经炎。异烟肼又可使谷氨酸脱羧形成C-氨基丁酸的过程中因缺乏辅酶(维生素B6)而使C-氨基丁酸在脑中含量降低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服用吡嗪酰胺出现的血尿酸增高是PZA的代谢产物吡嗪酸可促进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抑制尿酸的排泄,进而引起高尿酸血症,引起关节疼痛或痛风急性发作。这些都是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引起的,但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机体的年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等有关。

2.药物的剂量

剂量与不良反应有一定的相关性,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抗结核治疗的每日给药与间歇给药疗法,满疗程时的用药总剂量是相等的,但间歇给药的每次药量会大于每日疗法的给药量,对个别病例,特别是异烟肼的慢代谢型患者,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和毒性的危险性会增大。

3.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有时同一药物因来源不同引起疗效及不良反应上的差异,其原因除了生产工艺不同产生的质量差异外,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药物本身晶型的影响。抗结核药物中利福平有Ⅰ型、Ⅱ型、S型及无定型四种晶体,无定型及S型均不稳定,国外市售品曾为Ⅱ型结晶,但吸潮后易转变为无定型,我国制得的Ⅰ型结晶,性质稳定,为国际采用。药物的多晶型对溶解度或溶出速度的影响可直接影响到药物的吸收速度,使生物利用度产生差异而影响疗效和不良反应。利福平当与异烟肼及吡嗪酰胺一起制成胶囊或片剂时,除受晶型的影响外,生物利用度明显地还受颗粒大小、赋形剂性质及制造工艺的影响。由乙醇中结晶的利福平其生物利用度为从正丁醇中结晶的32.2%~35.6%。RMP 是固定剂量复合剂中重要、有效的成分,其它抗结核药物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属于高度可溶性药物(Ⅰ级及Ⅲ级),而 RMP 由于其pH 依赖溶解度(随着 pH 增加而溶解度降低)的特性、是唯一一种低溶性药物(II 级)。RMP 分子的溶解性和电离性均较差,在溶解与吸收环节上的任何加速或延缓均可显著影响RMP的生物有效性。

4.药品的质量问题

同一药物,可因厂家不同,制剂技术差别、杂质的除去率不同,而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发展中国家,治疗疾病的药物质量控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抗结核药物质量的可靠性及其供应是有效结核病控制 DOTS 策略的五大要素之一。有许多关于各种抗结核药物质量问题的报告。从尼日利亚药房采样的INH活性成份超过药典的限定量,而RMP、PZA及SM的活性成份则低于规定标准;从哥伦比亚、爱沙尼亚、印度、拉托维亚、俄罗斯及博茨瓦纳结核病规划及药房采集的 RMP 及固定剂量复合剂(FDCs)也均低于规定标准 。在美国还有 INH 生物利用度差的发现;泰国南方地区有变质受损的乙胺丁醇存在。